心理健康

心理科普|“认知偏差”:原来我们都是“双标者”

你有过雨天被“溅”的经历吗?每次考试结果公布后你又是怎样想的呢?

读完这篇心理学科普,还会经常谴责别人“双标”吗?

话题引入:来自生活的例子

雨天被“溅”的经历

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:在“阴雨连绵,道路泥泞”的街巷行走时,突然一辆轿车从你身边飞驰而去,带起的泥和水溅得满身。

这时,你会怎样想呢?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,都会在心中责备那位司机的“自私与鲁莽”。

但若当时有人告诉你,那辆轿车上载着将要临盆的准妈妈,急需送医,你又会怎样想呢?

学校考试的经历

相信大家都经历过各种各样的考试,特别是在高中时期。

当考试成绩理想时,大部分的学生会将其归因于自己近来的“努力”。当某次考试失利时,学生们常常会抱怨试题的“偏、难、怪”或老师评分的严格。

但有多少人会首先考虑,好成绩是由于试卷的简单,差成绩是由于近期的懈怠呢?

理论阐释:“基本归因错误”与“自利偏差”

首先对他人抱怨——”基本归因错误“

心理学家将“过分强调个人特质、低估情境影响”的倾向”定义为基本归因错误

就好像在阴雨天被溅了一身水的你,第一反应是责怪当事司机,认为这是他的“个人特质”造成的,而不会首先考虑情境的因素:是否有别的事情迫使他必须这么做。

虚假的自尊——“自利偏差”

我们在评判自己的时候,总会采取“双重标准”,这取决于你是获得了成功还是遭遇了失败。

当事情进展顺利时,大部分人会将其归因于自我动机、能力或技巧。当事情进展糟糕时,他们会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。心理学家将这种倾向称为自利偏差。

这可能源于维护“自尊”的需要,因为这种解释能尽可能地保住面子,当然也是最体面的解释。

现实导向:怎样改善我们的“双标”?

“ 在急着责怪别人之前,先责怪情境 ”

要时刻提醒自己,一些令人费解的行为可能存在着情境方面的因素。这样我们便不太可能出现“基本归因错误”。这不但有助于你改善情境,同时又避免伤害朋友或合作者的感情。

“ 实事求是,切莫追求‘虚假自尊’ ”

在进行自我评判时,我们更能意识到情境因素,但不要仅仅为了自己“自尊和体面”,而将自己的失利与不顺轻易归责于“环境”,要以“更系统、更广泛、更深层”的观点看问题。


- The End of the Article -

编写:心理旅舍

参考:《Psychology: the Core Concepts》、《social psychology

(知乎“@心理旅舍”同步更新)
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