瑜伽的体式练习,看似只是体育锻炼,
但其实是要培养对身体的觉知。因为只有觉知,才有冥想。
体式,是对身体的觉知练习。
当每一种情绪在来临,都会在身体上留下各种各样的感受。
饿的时候,会感觉到肚子在咕噜响;愤怒的时候,会感觉到呼吸变急促;委屈的时候,会觉得胸口发闷;无力的时候,会觉得腿脚发沉;恐惧的时候,会感觉到浑身发紧......
对身体的感知能力,是人类的本能。
对于身体的觉察能力是与生俱来的,所以对于外界的影响,小孩子都会自然而然的表达,受了委屈会哭、生气了会哭、饿了也会哭……
虽然看上去都是哭,但是在这单一情绪表达的背后,隐藏的都是客观世界在ta身上真实的情绪体验,有什么感受小孩子都清晰的能感觉到,只是表达的方式单一罢了。
此时,没有头脑的判断。
哭完,情绪就被释放掉了,身体上的难受也就消失了。
但长大以后,种种原因会让头脑参与到情绪中来,而且随着年纪的增长,情绪表达也更为丰富和准确,但与此同时也增加了旁人的反馈,这直接导致了头脑的评判:
哭,是懦弱?
愤怒,是不好的?
恐惧,是胆小鬼?
笑,才是好的?
……
当情绪有了好与坏、对与错的评判,情绪被忽略、被压抑的机会也就多了。
但身体的反应并不会消失,只是同样被压抑、被忽略,久而久之,变成性格问题、体态问题、健康问题。
委屈的时候不能哭,但委屈时的胸闷却一直在,所以驼背就出现了;
愤怒的时候不能发脾气,但愤怒时血管收缩的状态会一直在,所以血压就高了;
恐惧时不能哭,但肌肉会一直收缩,所以斜方肌就又厚又高了;
……
身体上的反应,在一次次的变“成熟”之后,演变成了一种习以为常的身体状态,习以为常到以为身体原本就是这样,已经忘记了情绪与身体原本是天然的“身心合一”的连接方式。
忽略身体的感受,本身就是在忽略自我,因为身体是所有一切反应的接收体。
如果要从冥想中获益,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身体变得敏感起来,从而提升觉知。而变敏感最好的方式,从个人体验来说,最好的方式就是瑜伽的体式练习,可以快速提升对于身体的觉知。
冥想,本就是瑜伽哲学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,体式也是。
瑜伽的整个体系包括8个方面,冥想和体式练习都是各占八分之一,两者的权重是一样的。
在冥想的练习中,最常出现的状况就是思绪纷纷杂杂,脑子里安静不下来,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提醒自己,是时候增加对于体式的练习了。
如何对待大脑中出现的念头?
无论你是试图按照逻辑的思路顺着它去想,还是因为它而产生情绪变化,这两种都是在给念头补充能量。
对待纷繁复杂的念头,正确的处理方法是不!理!它!
就像坐在观众席上看话痨说话一样,只有不去理它,才是不给其增加燃料的做法,而这正是瑜伽的哲学,不要与你的头脑合一,而只做念头的观察者。
瑜伽的方法就是“一点聚焦”,这就是我们总是说要感受身体,感觉呼吸,也就是对于自身的觉知。
只有当你能够专注你身体层面的细微感受时,你就可能处于临在状态。就像足球运动员与球合二为一,舞剑的人与手里的剑做到人剑合一,那一刻就是“当下”了。
当下不是个时间点,当下是你的大脑不再被四散的念头牵绊游走,而只专注于你所做的事情。
瑜伽体式的练习,就是移动中冥想。
根据我个人习练的经验,如果在冥想之前加入体式的练习,确实会让冥想的效果更好、也更加容易专注。
基于冥想的体式,难度不需要太大,但速度要慢一点,在每一个体式的保持中觉知呼吸的变化,以及身体的感受,越精微越好。